吴忠市委办公室 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吴忠市现代纺织提升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
索引号 | 640300001/2017-71248 | 文号 | 吴党办发〔2017〕79号 | 生成日期 | 2017-12-21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吴忠市政府办 | 责任部门 |
吴忠市委办公室 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吴忠市现代纺织提升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
吴党办发〔2017〕79号
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各开发区、工(农)业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市委各部委,市直各部门,各人民团体,直属事业单位,区属驻吴有关单位:
《吴忠市现代纺织提升行动计划(2018-2020年)》已经市委、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吴忠市委办公室 吴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12月21日
吴忠市现代纺织业提升行动计划
(2018-2020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市五次党代会精神,促进我市现代纺织业快速发展,特制订本行动计划。
现代纺织业是我市“十三五”工业规划发展的百亿产业板块之一,是全市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吴忠创建绿色发展示范市的重要支撑。从现在起到2020年,把现代纺织业放在全市绿色发展、转型升级的更加重要的位置,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政策拉动、项目带动、人才推动,使其产业总量、发展质量、竞争能力大幅提升,真正成为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现代纺织工业体系基本形成。到2020年,形成以毛纺、棉纺、服装以及羊绒深加工共同发展新格局,建成以品牌和技术为引领的现代纺织产业体系。
(二)发展总量提升。到2020年,全市纺织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 140亿元;羊绒购销总量8000吨;无毛绒产量6000吨、纺纱产量100万锭、家纺面料2亿米;服装1000万件、羊绒服饰300万件、防辐射服装500万套 。
(三)羊绒加工在现代纺织工业中优势显现。羊绒和非绒产值比例达到1:1,毛纺、棉纺及其羊绒制品等在西部地区形成领先优势。
(四)品牌创建成效显著。创建2个以上区域性自主品牌,1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服装或羊绒加工自主品牌。
二、主要任务
以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为契机,以利通区毛纺织产业园、同心羊绒工业园为载体,围绕羊绒深加工、棉纺、家纺针织、服装四大纺织产业链条,推进恒丰纺织、恒和织造、恒利服饰、德海绒业、伊兴羊绒等龙头企业项目建设,做强存量、做优增量、做大总量。形成毛、棉、绒、混纺以及化纤等多种纤维共同发展的产业结构,努力打造从原料到纱锭、纱线、面料、成衣及家纺的全产业链纺织工业体系。到2020年,羊绒深加工、棉纺、家纺针织、服装四大行业工业总产值分别达到50亿元、60亿元、20亿元和10亿元以上。
1.羊绒加工业。依托同心原绒集散地优势,提高羊绒精深加工比重,依靠产业竞争力加强原料资源控制力。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羊绒纺纱及后续面料环节,加大高支羊绒纱、纯羊绒纱、多纤混纺交织纱线开发和生产。引导羊绒服装向时装化转变,积极发展羊绒外套、裙装、商务套装、大衣等外穿时尚羊绒服装。丰富产品结构,依据消费者需求变化,加快发展羊绒围巾、披肩、手套、帽子、羊绒毯等羊绒制品,研发中高端羊绒服饰。形成集羊绒分梳、绒条、纺纱、制衫、面料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到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0亿元,羊绒和非绒产值比例达到1:1。
2.棉纺织行业。依托恒丰集团等现有的新疆和国际棉花资源采购渠道,利用纱线原料优势延伸发展坯布织造和色织产业。依托恒丰集团、德海绒业、丰源公司、恒利服饰等投资建设项目形成的产业基础,加快完善和延伸棉纺、色织、面料、针织成衣、衬衫、西服等产业链条。加快承接东中部地区纺织产业转移,积极招商引资,快速扩大生产规模。加快开发新型纺纱、织造等技术,研究和发展棉混纺针织面料,以及其他纤维的混纺针织面料,延长棉纺织加工产业链。到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0亿元。
3.家纺针织行业。以重点园区、企业、项目为依托,大力发展以羊绒纱、高档植物纤维面料、家用纺织品为主的产品,形成与银川纺织业基地相匹配的家用纺织配套能力。以发展高端纱线、家纺、服装面料为重点,大力发展家纺面料、功能性面料、中高档服装面料、无缝内衣等针织产品。到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亿元。
4.服装行业。加快服装行业科技创新,以高新技术改造现有的服装生产企业,使服装向时尚化、功能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加快自主品牌建设,实现“订单加工型”向“品牌经营型”战略转移。借力“互联网+”,大力发展服装网络化设计、个性化定制、规模化定制等。鼓励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发展O2O线上线下互动、设计师品牌、生活方式体验店等商业模式,提升服饰设计研发和加工能力,使吴忠成为宁夏服装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到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亿元。
三、提升路径
(一)推进纺织产业集群式发展。
结合全市纺织业发展布局,通过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优势品牌企业的引领,全面打造纺织服装供应链,集中优势资源,利用东部企业的品牌、技术、市场和管理的优势,重点打造以宁夏恒丰纺织为代表的利通区毛纺织产业园和以羊绒分梳产业为代表的同心羊绒工业园两个园区,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产业集群。
1.同心羊绒产业园。依托现有龙头企业和羊绒资源优势,提高羊绒精深加工比重,大力发展羊绒深加工、延伸羊绒加工产业链,扩大服装服饰的设计研发和加工能力。积极吸纳全球羊绒原料资源,大幅提高分梳质量和效率,试点建设羊绒质量分级制度和国际羊绒交易市场,与羊绒质量分级制度接轨,逐步进入国际羊绒交易市场,引导羊绒原料产业按照中国标准体系进行产出和加工。到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0亿元。(牵头单位:同心县人民政府;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工信局、农牧局、商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
2.利通区毛纺织产业园。大力发展以绵羊毛分梳、羊绒纱、棉纺、高档植物纤维面料、家用纺织品为主的产品,以宁夏恒丰纺织集团为龙头,推进年产100万锭精密纺纱与涡流纺纱、2亿米高档家纺、300万件高档羊绒服饰制品建设;推进宁夏恒丰纺织高档面料生产线、植物印染项目建设,逐步建设成与宁夏生态纺织基地相匹配的毛纺织产业聚集区。印染项目按照产业发展规模合理确定印染量,在工业园区中规划印染专区,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印染废水处理达到行业排放标准后排入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未配套集中污水处理设施的工业园区不规划建设印染项目。到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 65亿元。(牵头单位:利通区人民政府,金积工业园区管委会;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工信局、商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
3.盐池县功能区。依托地毯纱、地毯织造以及毛毯等产业基础,抓住国内地毯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提升改造,形成以地毯产业链为核心的粗纺和半精纺纱线生产能力,打造细分市场优势的毛纺织产业功能区。到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亿元。(牵头单位:盐池县人民政府;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工信局、商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
4.盐同红脱贫攻坚区。依托贫困地区劳动力资源优势,在红寺堡区建设红寺堡现代纺织扶贫产业园,在同心县下马关、韦州等地建设纺织加工车间或种植植物染色物质,开展服装加工、校服制作,纺织印染色物质提取等,解决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实现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到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亿元。(牵头单位:盐池县、同心县、红寺堡区人民政府,太阳山开发区管委会;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工信局、商务局、经济技术合作局、扶贫办)
表格 1 纺织业(2018-2020)重点建设项目
序号 |
企业名称 |
建设期 |
项目名称 |
计划总投资(万元) |
|
1 |
宁夏德海绒业有限公司 |
2017-2020 |
建设10万头全自动气流纺高档纱线项目、20梳20纺羊绒纱线项目 |
50000 |
|
2 |
宁夏恒丰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2018-2020 |
年产45万锭、3500万米高档家纺服装面料项目 |
100000 |
|
3 |
宁夏伊佳服饰有限公司 |
2017-2019 |
建设年产5000万顶帽子、300万条拜毯、100万件大袍项目 |
50000 |
|
4 |
同心羊绒园区 |
2017-2020 |
建设年产200万件高端羊绒服饰建设项目 |
50000 |
|
5 |
宁夏伊兴羊绒制品有限公司 |
2016-2018 |
纺高档衬衫面料项目、纺高档免烫衬衫项目 |
22000 |
|
6 |
宁夏亿金公司 |
2017-2018 |
建设年产100万件羊绒衫项目 |
16000 |
|
7 |
吴忠兴德棉织造有限公司 |
2017-2020 |
建设1300万米高档亚麻面料建设项目 |
40000 |
|
8 |
宁夏紫涵源毛纺有限公司 |
2017-2018 |
高支精梳羊毛纱线项目 |
6000 |
|
9 |
宁夏恒丰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2017-2020 |
年产100万锭精密纺纱与蜗流纺纱、1亿米高档家纺、500万件高档羊绒服饰制品建设; |
80000 |
|
10 |
宁夏双维绒制品有限公司 |
2017-2019 |
年产5000吨羊绒纱、羊绒呢深加工项目 |
20000 |
|
11 |
宁夏恒丰瑞斯特科技有限公司 |
2017-2018 |
防电磁辐射,抗静电服饰及生态环保服装项目 |
100000 |
|
12 |
宁夏丰源纺织有限公司 |
2018-2019 |
建设年生产300万件服装 |
30000 |
|
13 |
宁夏新丝源纺织有限公司 |
2017-2018 |
宁夏新丝源聚酯纤维项目 |
8500 |
|
14 |
宁夏恒丰纺织红寺堡扶贫产业园项目 |
2017-2020 |
20万锭纺纱、1000台织机纺织项目 |
150000 |
|
(二)建立健全现代纺织产业体系。
1.引导企业健全产业体系。依托生产要素成本低的优势,积极引导骨干企业实行整产业链招商,鼓励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开展东西部产业对接交流,引进后整理及成衣制造企业。引导纺织企业组织联合研发和建设公共服务研发设计平台。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开放型现代纺织产业新格局。(牵头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配合单位:市发改委、经济技术合作局、商务局)
2. 加快服装设计制造体系建设。积极引导龙头骨干企业面向国际市场开展服饰和家居文化研究开发,组织举办多方面、多形式的服饰设计大赛等活动。支持恒利服饰、伊德鑫服饰、红寺堡汇川服饰、万缇旎服饰、时尚同盟等服装企业开发中高档服装,鼓励纺织服装企业在盐同红交界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建设标准生产厂房,建设服装加工车间,吸纳贫困人员就业。(牵头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工信局、扶贫办、经济技术合作局)
3.加快纺织产业链体系建设。在产业补链、延链上下功夫,有效突破彩色印染和服装制造板块短板,积极引进东中部服装加工优势企业,鼓励本地骨干龙头企业增加毛纺产能,开发羊毛与羊绒混纺交织产品以及地毯、毛毯、羊绒毯等产业;依托宁夏银川市综合保税区优势,吸引拥有国际棉花资源和进口棉采购渠道的企业,与本地纺织企业合作,利用纱线原料优势延伸发展坯布织造和色织产业链。(牵头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工信局、商务局、财政局、经济技术合作局)
(三)建立现代羊绒流通体系。
建立吴忠纺织行业联盟,完善质量分级制度、毛绒纤维质量检测体系和以电子撮合为手段的国际羊绒交易中心等支撑体系。
1.健全羊绒质量分级制度。加强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相关标准委员会的合作,升级《羊绒原绒质量分级标准及检验办法》,将其作为行业标准乃至国家标准,进一步研究制定国际领先、适合仪器化检验评价的羊绒标准体系和检测方法。制定羊绒质量分级员制度和羊绒交易经纪人制度,为各种不同品质纤维的混合包装进行分选、整理、合级等服务。(牵头单位:同心县人民政府、利通区人民政府;配合单位:市商务局、科技局、市场监督管理局)
2.完善毛绒纤维质量检测体系。逐步引导牧场、原绒加工场和经纪人在实行绒包、毛包硬包型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毛绒纤维实验室和现场取样设施的建设,对批量销售的羊绒依法实施逐包取样、包包检验的公证检验服务,推动毛绒纤维现代流通体制发展。(牵头单位:利通区人民政府、同心县人民政府;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商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
3.拓展国际羊绒交易市场。按照政府主导,羊绒龙头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和模式,建设国际羊绒交易中心,实现以质量分级、公证检验、市场拍卖的现代交易流通方式,引导经纪人进入拍卖中心进行规范交易。通过标准仓单业务和电子撮合手段调动市场主体参与交易。(牵头单位:利通区人民政府、同心县人民政府;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商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
(四)推动技术改造升级。
加快羊绒、羊毛技术升级步伐,推动羊绒分梳、多纤混纺交织、印染及后整理等技术领域的发展。
1.推优限劣,提高行业门槛。提高羊绒分梳行业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出台技术升级改造奖励措施,鼓励采用先进分梳技术,淘汰现有落后设备;制定行业准入和退出标准,在能耗、物耗、环保等方面,逐步限制和淘汰不符合要求的分梳产能;积极发展印染行业,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设定技术门槛,对引进的项目在设备采购、生产工艺、污染治理技术等方面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严格限制落后印染产能进入我市。(牵头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工信局、环保局、财政局)
2. 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加强纺织行业信息化发展,推动传统产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引导纺织企业利用信息化,借力互联网,打破传统营销模式;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开展网络营销和品牌推广宣传,引导品牌企业利用技术升级优势,创新电子商务领域发展。(牵头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配合单位:市工信局、商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网信办)
3. 加强科技创新机构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将企业提出年度重点研究课题和关键技术难题,纳入产学研专项扶持项目之中。进一步健全技术创新体系,鼓励科技创新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鼓励企业与科技创新机构建立联合创新模式。(牵头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工信局、商务局、财政局)
(五)加强品牌创建创新。
1.产品(企业)品牌建设。大力培育和扶持成长性品牌,鼓励羊绒分梳企业创建优质无毛绒品牌,引导企业在面料、服饰等方面依托设计研发和产品制造能力发展自主品牌,开展区域营销。选择具有服装设计能力的企业作为服装品牌建设试点,支持其在国内外开设用品品牌专卖店或设立品牌销售点。(牵头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配合单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商务局)
2.区域品牌建设。挖掘和提升产业品牌,扩大区域产品知名度,强化企业集群区域品牌意识,维护区域品牌形象。鼓励集聚区内企业以区域品牌为标志,借助经济新活力、商务周刊等平台和媒介,开展各种推广和宣传活动,不断提升地域品牌知名度。(牵头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配合单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文体新广局、商务局)
3.加快推进“互联网+”消费模式。重点推动企业信息化水平由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协同创新方向提升,打造企业在互联网经济条件下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引导品牌企业规划、整合线上线下销售策略,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移动应用,开展网络营销和品牌推广宣传,加快实现羊绒、羊绒制品和服饰等产品销售业态创新。(牵头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工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商务局、网信办)
表格2 纺织业(2018-2020)重点发展企业
宁夏恒丰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德泓国际绒业股份有限公司 吴忠恒和织造科技有限公司 宁夏吴忠市精艺裘皮制品有限公司 宁夏恒诚仁和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吴忠兴德棉织造有限公司 吴忠德悦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吴忠市三羊纺织有限公司 宁夏汇川爱德服装有限公司 青铜峡市祥云皮草有限责任公司 宁夏同心县军翔绒毛制品有限责任公司 同心德海绒业有限公司 宁夏同心县天恒工贸有限公司 宁夏同心县双维绒毛有限公司 宁夏同心县哈力德绒毛有限公司 宁夏世纪绒业制品有限责任公司 宁夏鸿鑫绒毛制品有限公司 宁夏同心县伊德馨服饰有限公司 宁夏同心祥福绒毛制品有限公司 宁夏伊兴羊绒制品有限公司 宁夏同心县大兵毛毡制品有限公司 |
1. 加强和改进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根据企业用工需求,采取政府牵线搭桥、市场中介连线、劳务经纪介绍等措施,依托县(市、区)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和乡镇(社区)就业服务平台帮助企业招工引才;结合企业岗位技术特点,引导和支持企业自办职业培训学校,开展本企业本行业及社会化的在职职工技能培训,按规定享受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补贴,促进自由劳动者向产业工人、技术工人向技能人才转变,形成用工招募与技能培训的良性帮扶机制;定期举办纺织行业技能大赛,充分调动企业职工“学技能、练本领、促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企业职工职业技能水平和整体素质,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牵头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配合单位:市发改委、人社局、教育局、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2.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加快建设适应纺织品服装特点的专业性第三方物流体系,加强以统一纺织服装电子二维码技术为核心的仓储物流信息化建设,提供适应服装产品及其辅料和配饰的多批量、小品种、短周期的物流服务,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建设宁夏国际羊绒交易平台,加快设计研发、质量检测、信息、认证、电子商务、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纺织企业与高等院校、各类研究中心的合作,建设开放性的创新体系。(牵头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工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商务局、科技局)
3.发挥展会、节会等综合平台功能。支持企业参加国家和国际相关组织举办的高水平展览展会。适时举办高端天然纤维纱线、面料辅料及各类配套洽谈会和家居产品流行趋势发布会等,扩大展会规模、提升展会影响。(牵头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配合单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商务局、经济技术合作局)
四、保障措施
在市委、政府的领导下,成立由市政府领导任组长、市直相关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和解决规划落实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及时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全力推进规划顺利高效实施,确保行动计划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
(二)强化政策扶持,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不断提高政府部门对纺织业发展的组织水平、服务能力和工作效率,用好、用足、用活中央及自治区支持纺织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通过争取专项资金、以奖代补、贷款贴息和信用担保等方式,加大对纺织业的支持力度。制定扶持政策(另发文),对规模扩张快、税收贡献大、扶贫用工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给予奖励和补助,建立促进纺织业发展的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考核奖励制度,营造纺织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加强招商引资,开展多领域合作。
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完善纺织业政策措施,抢抓发展新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并依托国际纺织节会、纺织服装龙头企业等平台,加强与欧美、韩日及港台等纺织强国和地区的互利合作,积极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项目,促进人才、资本、技术、品牌等生产要素向吴忠聚集,提升全市纺织业的发展水平。
(四)拓宽融资渠道,支持企业加快发展。
引进全国和地区性的商业银行,鼓励银行在纺织产业集群区设立分支机构,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纺织领域,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纺织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针对纺织企业特点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探索发展新型融资方式,为纺织业快速发展提供更加便利的融资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债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等。对发展前景好的纺织企业实行担保费用优惠,支持企业运用各项专利进行抵押贷款,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继续对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给予政策支持。
(五)加强人才培养,完善配套政策。
全力打造吴忠市生态纺织产业人才高地,围绕服务恒丰纺织集团等大企业生产发展和项目建设,加强纺织产业人才培育的整体谋划,与北京服装学院、西安科技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和其他培训机构建立产学研联盟一体化模式,多方位引进人才,在企业中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职称评定、晋升等方面按照有关规定给予优先支持,在户籍、子女入学、社保等方面按照我市人才引进相关规定办理,解决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